我国直升机大王亲赴美抄底拿下发动机公司

2013-04-10 16:16:05 来源: 私人飞机网
中国日报 - 生活 +加关注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字号 T | T

这组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偏安青岛一隅的民营企业家,因为意气用事愤而赴美抄底的故事。他甚至戏剧性地因此一夜成名,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老板,摇身一变成为海外并购“新拿来主义”的诠释者。

他的刺刀永远为理想服务,并宣示着这样一个事实:民营航空制造业正在与中国商用大飞机一同崛起。

我国直升机大王亲赴美抄底拿下发动机公司

这不是产业巨头海外并购的典范,却是民营企业完成技术国际化的样本。“中国直升机大王”的欢笑与辛酸、成就与泪水,和那些已成往事的一点一滴,都值得我们思考。

美国黑人影帝摩根弗里曼出演的剧情大片《肖申克的救赎》中,有这样一段广为流传的对白:有些鸟儿是关不住的,他们的羽毛太鲜亮了。当它们飞走的时候,你心底里知道把他们关起来是一种罪恶,你会因此而振奋。他们一走,你住的地方也就更加灰暗空虚。

在2009年之前的相当长时间里,日后被称为“中国直升机大王”的成身棕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一只羽毛鲜亮的鸟儿。他断然不会想到自己日后会一脚踏进“进一步是荆棘、退半步即悬崖”的直升机制造行业,并因为一桩阴差阳错的跨国并购案而一夜间风靡美国。

2009年,来自中国青岛的小老板成身棕与当地的利益团体几经交锋,最终泣血收购了美国卓越发动机公司(Superior Air Parts,Inc,下称美国卓越公司)。这起价值700万美元的小金额收购实在太不起眼,以至于在中国并未占据报纸头条。但美国政府机构和全球的装备制造业大鳄们十分清楚,这意味着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全球竞技场上,向来默默无闻的中国人要开始出手了。

这是一个在十分关键的行业中以小搏大的经典故事,中国民营企业家在海外生意连连受挫,一怒之下将对手收入囊中;这是一个在擂台上取胜无望时突然柳暗花明的故事,双方暗中较量耐心、敏锐度和对失败的承受能力;这又是一个备受争议的技术储备收购,产业经济专家对此早已敲响警钟,而且,失败案例就在身边,就在眼前。

当一切都尘埃落定,成身棕坐在位于北京亦庄的办公室里承认,在全球装备产业竞技场上,自己最头疼的问题并不是外敌,而是来自内部的“企业身份限制”。2007年,成身棕开始踏足直升机制造这个寡头割据行业,但他一再在政策所赋予的不公面前败下阵来。尽管他后来的表现得到了政府的赞赏,但作为与国有企业领导有着天壤之距的民营企业当家人,他仍在不断与命运抗争。

“买不到发动机,就买下这个公司!”

2009年5月25日,青岛海利直升机制造有限公司(下称青岛海利)生产的B-2B轻型直升机正式下线,受到了山东省政府、省国防科工委的重视和支持。让青岛海利董事长成身棕略微觉得遗憾的是,其他部件都是中国制造,但最核心的发动机却是进口的。

这个缺憾燃起了他的民族情结。几个月前,成身棕到美国的航空发动机公司Lycoming Engine(来康明)买发动机,作为客户,他就曾遇到了“不待见”的境遇。

起初,来康明派了个普通的业务员跟成身棕谈生意,这位业务员没有表示丝毫的重视,哪怕友好的态度。这让成身棕感到气愤。成身棕给来康明总部发邮件、打电话联系过多次,但对方均未予以回应。经过多次努力,成身棕才联系上了来康明公司高层,但对方只是很牵强地、礼节性地见了他一次就走了,整个过程不超过10分钟。

成身棕心想,他作为来康明的客户“起码应该受到对等接待吧?再小的国家的总理来了中国,我们总理也会接见的”。

更让成身棕气愤的是对方开出的价码。“美国人的发动机卖给其他客户是3万~5万美元,但卖给中国公司则要提价到5万~7万美元。”这让成身棕认为很不公平,“任何一个中国人如果去了以后,感受都是非常愤恨的。而且这样的核心零部件成本,我公司绝对没有利润可以赚”。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美国在飞机制造方面卖给中国的技术和产品都是二流,甚至是三流的。对于一流的,中国人拿再多钱他们也不会卖。“因为你是中国人,你买的量再大也没有他们公司的用量大。”

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单是发动机的价格问题就会让海利公司走向灭亡。成身棕旋即产生了一个让他自己都没什么底气的念头:买不到美国人最好的发动机,那就买下美国人的发动机公司!

5月底,成身棕在美国休斯顿中国领事馆的一位律师朋友童律师给他打来电话,告诉他出这口气的机会来了——来康明的同行美国卓越公司正在申请破产保护。成身棕当即决定一定要收购成功,并迅速聘请了国内航空活塞发动机专家、财务顾问、法律顾问等,组成了一支顾问专家团队。

收购的审批程序简单到出乎他的预料。正常的向商务部报批需要至少一个月时间,但因为休斯顿领事馆领事的帮助,收购一事很快由当地商务局报到了山东省商务厅,再到商务部。

繁杂的审批程序一下简化到了“1”,这让成身棕心存感激。因为同期一家民营企业试图收购美国悍马汽车公司一事,虽然被媒体炒作得沸沸扬扬,但至今却一直没有下文。

揣着感激之情,揣着为了给中国人争口气的心理,6月13日,成身棕带队赴美国,开始对美国卓越公司的活塞发动机系列产品、资产情况、债务关系、控股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作出周密调查研究。

做完前期的调研工作,成身棕离开了美国,前往欧洲。尽管进入直升机制造这个行业时间不长,但他却感觉到了要在这个行业生存的不易,因此他试图去海外寻找机会。

奥地利不眠夜

2009年6月22日,奥地利。

一个紧急来电,打断了成身棕的节奏。远在北美洲的童律师电话告知,收购美国卓越公司一事可以报价了。这一晚,成身棕激动得没能睡着觉。

这个电话是在美国的上班时间打过来的,在中国是晚上七八点钟,正是吃完晚饭休息的时间。挂断电话后,成身棕开始和中国的律师、会计师紧急沟通。奥地利的夜晚虽然有些陌生,但他已然没有心思去感触这些。

成身棕不打“临时抱佛脚”之战。在此之前,成身棕已经认真查阅了美国卓越公司的资料,“当时其账上还有400多万美元,库存大概在900多万美元,一算下来大概是在1500万美元可以变现的资产”。

除了这笔明账,作为美国卓越公司的股东,德国泰勒公司还跟成身棕算了笔无形资产的账,认为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500万美元的无形资产价值。但成身棕没有给泰勒公司老板涨价的机会:“你现在处于接近破产保护,你无形资产一分钱不值!”

实际上,成身棕还得知到其他来购买美国卓越公司所希望购买的价格。有的只希望拿出200万美元,也有的计划拿出600万美元,还有一家采购商希望以5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而且,这些围猎者压根儿不相信来自中国的买家会给出更高的价格。

此时,成身棕悄悄地把价格“涨”到了700万美元,这个价格也是最后讨论决定的价格。

但这个报价依然让童律师很为难。他在电话那头说:“来康明最低出到了1400万美元,你怎么出700万美元就想收购成功?”

成身棕并没有退让。“我出的这个价格是我算出来的,不是一拍脑袋拍出来的。”他孤注一掷地甩给童律师最后一句话:“我只出700万美元,多一个子儿也不付。成也好,败也好,我认了。”

这并不是受一时情绪之影响。他的底气来源于对美国直升机发动机产业格局和政策的理解——美国的反垄断法不可能让作为同系列产品老大的来康明收购成美国卓越公司。

这一晚上,成身棕把身上带的电池全打没电了。凌晨5点,拿着行李,成身棕去了机场,飞往下一个目的地。

6月23日,成身棕接到电话,这个闪电并购获得庭审通过。远在奥地利的他虚脱一般,“差一点晕倒在地”。维也纳多瑙河畔的夏天微风轻拂繁星满天,成身棕就像一个轻伤不下火线的士兵,突然就听到了胜利的号声。

这是成身棕人生中最富有历史意义的一天,也是中国民营直升机制造业开始微妙逆转的一天。

从美国飞过来骂人

收购美国卓越公司,让成身棕在中国从一个不被人所知悉的小商人成为了第一个拥有“中国心”的通用飞机制造公司的“大老板”。他也被赋予了结束中国建国61年来蓝天上没有自己(通用)飞机发动机历史的“颠覆者”形象。

对于成身棕自己来说,结果来得太快了,像一盘缠斗已久的残棋突然间豁然开朗、终局在望。他像个细心的棋手,反复检查每个步骤,生怕自己漏掉了什么。

这次收购对中国直升机制造产业有重要意义,但在美国本土却碰触到了诸多利益团体的敏感神经。除了来康明,这次收购对美国卓越公司时任总裁Kent和法律顾问结合的利益共同体亦是一个重大打击。

就在成身棕从欧洲回到青岛的那一天,美国卓越公司的法律顾问陪同Kent专程飞到青岛与成身棕会面。双方一见面,Kent就劈头盖脸地质问:“你有什么资格去收购一个美国公司?你的行为是投机!”

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骂成身棕一顿来解气。发动机作为飞机的心脏,用成身棕的话说,“飞机没有发动机就是一堆废铁”,因此他们希望成身棕把美国卓越公司让给他们,并从成身棕的700万美元收购价提到了1000万美元。

成身棕没有让给他们。早在接到中标电话后,他就已经开始让童律师帮忙组建起了三支律师团队进驻美国卓越公司:第一拨是在华盛顿最擅长并购的道格拉斯大律师,第二拨是破产保护研究界一位知名律师,还有休斯顿中国领事馆推荐的律师。他明白,在法庭宣判之前,还需要经过一轮跟美国卓越公司,跟其股东、债权人、律师等团队的辩论。“收购过程很复杂,要征得美国卓越公司所有股东与债权人同意”,他说,“收购之前,你必须要说清楚你打算怎样继续经营这家公司,要给股东希望,要给所有人希望”。

辩论让成身棕的收购计划差一点全盘崩溃。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美国人对他的收购有很多偏见。成身棕回忆道:“我提供的商务部文件,泰勒公司代表硬说是假的。”这让成身棕的疲惫一度达到极限,“如果再休庭一次,我就顶不住了”。

他感到如此无助,翻来覆去的庭审、辩论、反悔让成身棕的神经燃烧又冷却,燃烧又冷却,在难忍的疲惫过后,渐渐清醒的他意识到一个冷酷的现实:这样的打击可能才刚刚开始。

事后成身棕也承认,那是整场收购过程中最为关键,也最微妙的环节。他时刻都在提醒自己:一秒钟的疏忽和松懈,都有可能酿成大错,造成之前的所有努力毁于一旦。

就在两年前,他有过一次因为法律纠纷没弄妥而导致收购失败的经历。“当时我收购完某公司之后,一大堆法庭的案子就来了,我还没来得及经营,法院就给盘走了,到现在政府还欠我的钱。”

这次“失败的遭遇”让其成长了起来。强大的律师团队让收购最终尘埃落定,但也让他“损失惨重”——成身棕支付给道格拉斯的律师费是每小时690美元,最便宜的也要400多美元,并且需要提前支付,不管案子是否成功。

8月29日凌晨,身在中国却是跟着美国时间“转”的成身棕,终于得到了美国法庭最后的判决——他成功收购了美国卓越公司。

消息传来,成身棕意外地没有像两个月前听到中标的消息那样兴奋。整个过程中,他失去的太多,也得到了太多,即使接下来的付款和整合的步骤再艰难,拿下美国卓越公司就是胜利。成身棕相信远在美国的对手们和他一样,不再希望得到什么,也不再害怕失去什么。成身棕努力回到无欲无求的状态,曾经争夺的一切已成定局,此刻,最终的胜利只剩一步之遥。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编辑: 卢瀚 标签: 成身棕 抄底 飞机网 无人机技术 围猎者
我来说两句 511人参与 31条评论 (点击查看)
...
用户名 密 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国日报保持中立。
...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300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
精华点击